游客参观东营市黄河文化馆苏锐摄
山东省东营市于年6月获得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期间紧紧围绕“全面优秀,创新示范,建设东营模式”的创建目标,补齐短板、打造亮点,逐步构建起了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网络健全、运行高效、惠及全民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年1月,被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授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称号。
近年来,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坚持四个强化,构建全方位保障机制。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里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二是强化财政资金保障。创建开展以来,市县两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1亿元,规划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公共文化设施。市级文化领域累计投入7.2亿元,带动县区和基层投入10多亿元。三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编制和工作人员全部落实。连续多年实施宣传文化干部“千人培训工程”和“千村万人文化培训工程”,对全市文化骨干、党委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和文化干部进行集中培训。四是强化过程管理。完善创建领导、经费管理、督导检查、信息报送宣传等工作制度。市委、市政府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年度综合考核,将创建工作纳入专项督查,对公共文化机构和重大文化项目实行绩效考核。
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还围绕三个重点,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全覆盖。乡村剧场、数字文化广场、历史文化展馆全面推广,实施文化扶贫工程,启动“情暖黄河口”文化关爱行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均等、区域均等和人群均等。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在全省率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制定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综合文化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服务标准和乡村剧场、数字文化广场服务标准,基本实现标准化建设。三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建设。制定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施意见,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每年近百家社会文艺团体参加文化惠民巡演,社会力量建成了3家美术馆、20余处企业文化展馆、70余处黄河口悦读书社、5处民营博物馆,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四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建设网上数字馆和特色文化数字资源库,打造“文旅东营云”数字平台,实现信息查询、活动预告、场馆预约等服务,创新建设数字文化广场,提高数字资源整合力度和服务水平。五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连续10年举办“黄河口之春”系列文化活动,连续23年开展“欢乐黄河口”广场文化活动,连续举办6届“舞动黄河口”广场舞大赛、三届“黄河口文化艺术月”活动、七届社区文化汇演,连续7年组织开展“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巡演活动,实现“戏曲进乡村”全覆盖。
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常光兴表示,未来,东营市文化和旅游局将聚焦顶层设计,高标准推进后续建设。将国家示范区后续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完善后续建设机制,持续推进创新发展。加强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规划。持续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进一步创新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东营经验”。
聚焦重点任务,扎实推进整体工作上水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助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着力开展以下工作:一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升计划。加强公共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进一步优化设施功能布局,推动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一体化。深化乡村剧场、数字文化广场、历史文化展馆(室)等特色文化设施建设成效,创新建设“乡愁文化展馆”,选取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开展社会化管理运行试点。突出城市风貌和特定功能区适配性,提高文化设施承载能力和城市文化可辨识度。二是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计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建立供需有效对接机制,推广“订单式”“菜单式”文化服务,持续改进各级公共文化机构服务质量。建立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绩效动态评估制度,综合评价各级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提档升级。三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计划。全面落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进千村乐万家”文化惠民巡演活动、公益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吕剧振兴工程”,加强精品文艺创作生产和展演。持续打造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东营特色,逐步构建起覆盖广泛的总分馆服务体系。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重大文化活动和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提升文化发展活力。四是文艺人才队伍完善提升计划。选优配强基层文化管理员队伍,建立基层公共文化队伍长效机制。加大专业文艺人才的引进、培养、扶持力度,开展文化领军人才、文化创新团队、文艺带头人培养,建立人才、项目、团队“三位一体”机制。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深化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市县乡村四级文化队伍能力素质。五是公共文化创新研究计划。深入推动油地融合发展,鼓励文化旅游空间融合共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社会化等领域的创新研究,坚持创新发展的总要求,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勇于为文化改革破题,做出示范。
聚焦长效建设,完善后续保障机制。将创建领导小组调整为后续建设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将示范区后续建设内容纳入对县区及相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完善有关保障机制,确保后续建设扎实推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