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黄河三角洲,红嘴鸥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鸟类瑰宝。它们优雅的身姿,轻盈的飞行,以及那标志性的红嘴,都让人难以忘怀。每年冬季,这些可爱的精灵们都会如约而至,为黄河三角洲带来一片生机与活力。
红嘴鸥的形态特征红嘴鸥的夏羽展现出其独特的颜色分布。头部至颈上部呈现咖啡褐色,羽缘略带黑色,而眼后缘则装饰着一星月形白斑。颏中央则是洁白一片。颈下部、上背、肩部、尾上覆羽以及尾都以白色为主,下背、腰和翅上覆羽则呈现淡灰色。翅的前缘、后缘和初级飞羽均为白色,而第枚初级飞羽外侧为黑色,近端转白,内侧则呈灰白色并带有灰色羽缘,先端再次转为黑色。第2-4枚初级飞羽外侧保持白色,内侧为灰白色并带有黑色端斑,其余飞羽均为灰色并带有白色先端。红嘴鸥的嘴部色泽暗红,先端点缀着一抹黑色。
到了冬季,红嘴鸥的羽色则有所不同。头部的羽毛变为洁白,头顶和后头略带灰色,眼前缘和耳区则显现出灰黑色斑纹。嘴和脚部则变得鲜红,嘴先端稍显暗色。其深巧克力褐色的头罩延伸至顶后,翼前缘依旧保持白色,而翼尖的黑色并不长,也没有或仅有微小的白色点斑。对于第一冬鸟来说,其尾近尖端处会有一道黑色横带,翼后缘也为黑色,体羽则杂以褐色斑纹。与棕头鸥相比,红嘴鸥的体型更为小巧,翼前缘的白色更为明显,且翼尖的黑色几乎不带有白色点斑。其虹膜颜色为褐色,眼周环绕着一圈白色羽圈。下背、肩、腰以及两翅的内侧覆羽和次级飞羽都呈现珠灰色,飞羽先端则近白色。上背、外侧大覆羽和初级覆羽均为洁白一片。第枚初级飞羽保持白色,内外翈边缘及先端为黑色;第2-5枚飞羽的黑色外缘逐渐减小,内翈转为深灰色,内缘及羽端仍为黑色;第8枚飞羽为深灰色并带有黑色内缘,羽端则为白色;其余初级飞羽均为纯灰色;而体上的其余羽毛则均为纯白色。
生活习性红嘴鸥在中国主要呈现冬候鸟的特性,同时也有部分夏候鸟。它们在春季,大约3-4月间,会迁徙至东北的繁殖地。到了秋季,又会在9-0月间离开繁殖地,向南迁徙。红嘴鸥通常以3-5只的群体活动,它们会在海上漂浮于水面,或者立在漂浮木或固定物上,有时也会与其他海洋鸟类混群,在鱼群上空进行燕鸥般的盘旋飞行。当停栖于水面或陆地上时,它们主要以鱼虾、昆虫等为食。在海上时,它们会浮于水面,或立在漂浮物上,与其他海洋鸟类一同在鱼群上空盘旋,捕食鱼类。而在陆地上,它们会停栖于水面或地上,等待食物的出现。在某些城镇中,红嘴鸥表现得相对温驯,人们也常给它们投食。它们的食谱相当广泛,包括小鱼、虾、水生昆虫、甲壳类、软体动物等水生无脊椎动物,同时也吃蝇、鼠类、蜥蜴等小型陆栖动物和死鱼,以及其他小型动物尸体。
繁殖与迁徙红嘴鸥在中国西北部天山西部地区及中国东北的湿地繁殖。到了秋季,它们会南迁至印度、东南亚及菲律宾越冬。在中国东部及北纬32°以南的所有湖泊、河流及沿海地带,都可以看到它们大量越冬的身影。它们的繁殖期为4-6月,常常成小群在一起营巢。巢多置于岸边草丛或芦苇丛中,也有的置巢于水中飘浮的芦苇堆或其他物体上,甚至在沼泽中的土丘上和岸边沙石滩上也能见到它们的巢穴。每窝通常产卵3枚,偶尔也有2枚或多至4枚、5枚和6枚的情况。卵的颜色为绿褐色、淡蓝橄榄色或灰褐色,上面布有黑褐色斑。孵化期为20-26天,期间雌雄鸟会轮流孵卵。
保护等级红嘴鸥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被评为低危(LC)等级。同时,它也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年8月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交通指南自驾前往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观赏红嘴鸥,可以选择从北京、天津方向沿G8荣乌高速进入东营市境内,或在济青、烟威方向转荣乌高速,在东营南出口下,然后沿指定路线行驶至黄河口生态旅游区。此外,乘坐城市公交73路或30路也可便捷到达。具体乘车时间可拨打东营市公交公司服务热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