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东营美景
东营房产
东营医院
东营新闻
东营特产
东营生活

万达控股一家民营企业的生态化演进史

00:月行走东营,沿着贯穿腹地的高速公路一路驱车驶来,广袤寂静的土地上,车窗外随处可见的一台台“磕头机”上下摇摆,映射出这座“因油而兴”的城市不停歇的脚步。高速路尽头,河海交汇处,是东营港所在地,万达控股集团(下称“万达”)正在火热建设的“4×10万吨”级液化码头一期项目亦坐落于此,这也是万达麾下山东宝港国际港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宝港国际”)的IPO募投项目。在防波堤的环抱下,涌浪不大,打桩船气锤的敲击声在轰响。上述液化码头建成后,万达原油上岸通道将随之打通,接卸能力达万吨/年,成品油下海量由此扩充一倍多。在不久的将来,原油将从新码头上岸后通过管廊直接输送到万达后方的罐区。除了上游端的港口物流,万达围绕核心石油化工板块还衍生出橡胶轮胎等消费端业务,构建起了一个各产业板块协调联动,且独具特色的绿色高端石化产业集群。从原油上岸、成品油下海的码头物流,到石油炼化及其副产品,再到后续精细化工,直至轮胎制造,万达打造了上下游紧密联动的生态链。经济导报记者在万达集团山东天弘化学有限公司(下称“天弘化学”)中控室展板看到,其中,最长的万达石化与橡胶一体化产业链条已经涵盖了大约7个主体30多个流程。万达也成为国内产业链最完整的民营炼化企业之一。复盘万达33年企业发展历程,由“炼化”原点起步,进而上下游延伸、产业链交融、生态圈搭建,在生存环境施压、自我生长冲动中,有意无意地历经一次次裂变、聚变,再裂变、再聚变,其间不乏循环往复、百转千回,终至一张鲜活的万达“生态化演进史”被清晰勾勒出来。发轫于炼化年,万达成立。其前身是垦利县胜坨安装公司,借着改革开放初期的机遇,这家并不起眼的劳务输出型企业在次年即打开了全市的建筑安装业市场。东营是全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所在地,地处黄河三角洲顶端的垦利县更是胜利油田的发祥地。当时创业之初的劳务安装公司,抓住了油田结构调整、管道更新的商机,承包了众多输油管道更换和土建工程,这也是万达最早与“油”结缘。经历了作为乡镇企业的“野蛮生长”阶段,为改变公司业务单一的局面,万达在上世纪90年代后步入转型阶段,于4年内几经易名——年,东营市万达实业公司成立;两年后,东营市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始步入公众视野;年更名为山东万达机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这家企业正式更名为“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每一次更名的背后,也是万达经营业务的不断调整。在由劳务型向工业型转变的过程中,借助区位优势,围绕油田需求,万达又敏锐地将触角伸向油矿电缆领域,其第一个工业项目也由此启航。此后,随着企业快速发展、规模体量提升,站在新发展平台的万达,开始了“由点到链”的延伸——年正式切入炼油领域。天弘化学年4月成立,正式布局炼化领域,注册资本超过19亿元,坐落于渤海之滨的东营港经济开发区。那个年代,“割据一方”的地炼也曾有过自己的辉煌。尤其在黄河三角洲,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衍生出了为数众多的地炼厂。在天弘化学“破壳”伊始,张振伟就来到了这里,他清晰地记得,彼时,这周围还是一片荒地,“年10月20日,我到原油罐区开的泵,此后项目建成,我们用15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一般企业3-5年的工作量,创下国内同行业项目建设周期的新纪录。”现任天弘化学生产事业部总经理的张振伟对经济导报记者说。强势崛起的炼化板块一度占了万达业务的“大头”。随着天弘化学建成投产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万达在炼化行业扎了根,也为下一步扩大产业生态化规模奠定了基础。▲万达集团天弘化学公司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有数据显示,在年度山东民企百强中,主营地炼或以地炼起家的企业达到26家;在前十强中,地炼企业就占据了四席,分别是东明石化、万达、利华益、京博控股。由此看,民营炼化显现出强劲的盈利能力,也见证了山东地炼企业在规模上的崛起。伴随全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加速推进,山东地炼数量多、规模小、技术相对落后的弊端开始显现,行业“整合重塑”被提上日程,山东地炼开始经历一场变局。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之下,万达同样面临着“向何处去”的转型抉择。向“油头化尾”转变当地炼行业经历阵痛时,民营炼厂的转型同样让人期待。如今回头看,当时摆在万达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再出发?由传统粗放型生产模式,向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生态型产业结构转变,成为万达选择的路径。“万达在年左右,提出了利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再造一个万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策,为此当时布局了四五个大项目,投入了70多亿元。”万达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尚吉永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说。在尚吉永看来,“那个时候,万达具备了跨越发展的各种条件,通过多年发展,有了管理经验的积累、产业基础的沉淀。”“我们提出的战略是以创新为先导,聚焦石化橡胶一体化,形成龙头产业突出、相关多元发展和专业化经营的发展格局。”尚吉永对经济导报记者说。谋划构建一体化、相互依存的产业链、生态链以及产业生态系统,回答了万达当时如何破解企业发展瓶颈的难题。对于石化产业发展方向,尚吉永对经济导报记者说,“关键是怎么做到石油化工向精细化工的延伸,即‘油头化尾’的转变,实现从燃料型向精细化工企业的转变,生产更多的化工品,因为化工品的附加值比较高。这也要靠创新来实现。”万达方面也向经济导报记者坦言,“从近几年的市场效益看,单纯走汽柴油等油品路线的话,效益不是很高,很多时候是结合市场形势,调整走化工品路线,以此实现最大的市场收益。”往化工品上走,这是行业共识。石油化工行业产业链长、细节分支众多、产品品类丰富,且上下游关联紧密,进军下游已经成为行业不约而同的扩张方向。而万达的思路也如出一辙。具体在切入的时候,万达更是希望通过产业与副产品的关联、差异化经营,在下游占据高地,打造“精耕细作”的产业生态圈。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这家有着深深炼化烙印的企业,近几年已在下游化工领域接连布局,并多有斩获。除了天弘化学之外,万达石化旗下还布局了山东宏旭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宏旭化学”)、山东威特化工有限公司(下称“威特化工”)、山东万达化工有限公司、山东科鲁尔化学有限公司(下称“科鲁尔化学”)和山东华油万达化学有限公司等,整个下游精细化工产业链有了更清晰的层次。更为重要的是,万达在涉足领域以生态演化理念破除一道道“围墙”,各个产业并非孤立发展,企业之间互为依存,彼此发生二次或多次聚合裂变的“化学反应”,构建起一个纵横交叉、共融互通的炼化生态圈层。成立于年的宏旭化学,总投资4.45亿元建设了用于生产治疗高胆固醇型高脂血症的主流药物——阿托伐他汀钙原料项目,而该项目的原料氢氰酸(HCN)则产自一墙之隔、同样是万达与中石化合资的科鲁尔化学,是后者丙烯腈装置生产的副产品。宏旭化学生产负责人周海忠向经济导报记者介绍说,阿托伐他汀钙原料项目建成投产后,年产将达余吨,占据国内这一细分市场75%的份额,预计年可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而在链条另一端,天弘化学引进的丹麦托普索公司WSA技术利用酸性气生产硫酸,则为宏旭化学甲基丙烯酸甲酯(MMA)项目装置源源不断输送硫酸原料。这样的循环生产模式,既提高了原材料的利用率,又提升了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尽管体量不大,受益于所处产业生态圈的“滋养”,宏旭化学加速进行低成本扩张,目前已成为万达石化板块盈利较强的优质资产,并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下海”与“上路”秉持生态演化理念,万达在产业生态链的两端不断开花结果。早在十年前的年2月,宝港国际宣告成立,开辟了万达自建码头的新赛道,在东营港为炼化项目配套建设了码头泊位和油品库区。近两年,在4个0吨级升级至4个1万吨级泊位扩建工程后,宝港国际的码头泊位停靠能力正式迈入万吨级行列。▲宝港国际4个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此后,宝港国际又联手渤海湾港口集团开启4×10万吨级液体化工品码头项目的建设。经济导报记者在东营港看到,其一期两个10万吨级液化品码头目前正在紧张施工中。液化码头建成后,港口疏通能力实现倍增,意味着万达推开了炼化世界的又一扇门。在码头现场,宝港国际总经理助理、综合管理部经理巴树栋对经济导报记者说,“在建的两个10万吨液化品油品码头去年7月开建,计划建成时间是明年9月份,未来还有两个码头待建,四个码头预计总投资大约在25亿元。”更为关键的一跃是宝港国际正在加快推进IPO上市进程。该公司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ingshizx.com/dyyy/147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