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客户端济南3月16日电(王娜)走进东营垦利区垦利街道乡村振兴万亩片区核心区的“田之源”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园内,草莓西红柿已经进入坐果期,一串串果实挂满枝头,在绿叶的掩映下格外诱人,“五一”前就可以上市。
“田之源”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园项目占地亩,总投资1.5亿元,建设高标准果蔬大棚96个,运用现代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能实现全流程可追溯,是东营市单体规模最大的设施农业项目。项目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通过无土沙培和生物菌利用,对盐碱地进行改良,在实现对盐碱地充分开发利用的同时,可以节约大量农业用水,实现作物种植低成本、高产出、绿循环。
“这是种植槽,种植槽里全部是沙子,用滴管技术精准滴灌到槽根部,农作物重新吸收后,剩下的就随着沙子流到底下,槽底下都有回水管道,通过回液桶又回到储水罐,然后再次利用灌溉,一点都不浪费,一个棚的亩产量能达到2万斤。”“田之源”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园副总经理王景周介绍,该项目所在片区土地原为从胜利油田收回的撂荒地,盐碱化程度高,开发利用难度大,此技术让盐碱地焕发了新生机。
目前,“田之源”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园项目建立了“集体土地入股+产业工人+产业联合体”的与农利益联结机制,吸引周边东麻王等9个村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参与运营,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方式,预计可带动9个村每年增加集体收入万元。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带动余名群众受益,解决余名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
土地是不断夯实粮食生产的“根基”。如何让盐碱地为群众增收致富,一直是垦利区致力解决的问题。垦利区聚力答好“盐碱地农业”之题,着力构建盐碱地科技创新体系和盐碱地农业标准体系,着力推动盐碱地种业创新,着力突破盐碱地产业发展,加强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大等高校院所的有效对接,支撑盐碱地农业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努力在“打造国家盐碱地农业创新高地和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地”上走在前列。
今年,垦利区将进一步发挥沿黄滨海优势,突出沿黄、沿海、盐碱地优势特色。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建设高标准农田2.1万亩,确保全区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分别稳定在84万亩、30万吨。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行动,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行政村达到70%以上,新增新型经营主体12家以上。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推动沿黄、沿海、盐碱地生态农业产业带全面起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