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黄河入海口,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
“这里有能让我们发挥的空间。我学的是生态环境专业,与这里有很高的适配度,期待这次活动能对接到‘双向奔赴’的项目,并在这里发挥自己的作用。”6月15日,来自青海大学财经学院的硕士研究生邵振华告诉记者。当天,“百名博硕走进黄河口”暨黄河流域博硕创新发展联盟成立大会在东营举行。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山东大学等43所高校的余名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会议期间,黄河流域博硕创新发展联盟正式成立,东营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等50余家单位与参会的高校科研人员,余名博士(后)、硕士,围绕就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及科技成果转化开展深入交流和对接洽谈。当日组织对接洽谈次,涉及石化、新材料、能源等领域,就科研成果转化、博硕人才引进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近年来,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等国家政策加持下,作为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的东营愈发成为各地青年才俊向往的热土。东营市青年人才连续5年实现净流入,年引进博士生人、硕士生人、大学生2.68万人,引进人才数量是东营生源毕业生的2倍以上,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9人,泰山产业人才工程入选14人,均实现大幅增长。
“近年来,东营市大幅增加人才工作投入,尤其是去年制定出台了‘人才新政’40条,配套出台29项实施细则,构建起‘1+N’人才政策体系,为人才提供全要素、全周期、全方位支持保障,仅年就兑现各类人才补贴3.78亿元。”东营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袁永鹏介绍。对高层次人才,东营重点加强资金支持,对“一事一议”引进的院士等顶尖人才,给予综合资助;对自主培育或引进的国家级、省级人才工程人选,给予经费支持。对青年人才,东营重点做好生活和就业保障,让高校毕业生轻松安家置业。对博士生、硕士生来东营就业创业,东营提高人才补贴标准,同时将本科生、专科生纳入了人才补贴发放范围。
人才政策的落地速度也能反映一座城市尊才爱才的诚意。为保障各项人才补贴及时、足额发放,东营市缩短申领时限,普惠性政策由半年发放一次改为每季度发放一次;优化服务流程,开发了“东营市人才服务在线”系统,实现“政策找人”“免申即享”;强化地域合作,推进省会经济圈人才服务政策互通互认,推广电子“东营优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