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东营美景
东营房产
东营医院
东营新闻
东营特产
东营生活

山东东营的前尘往事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 https://hn.qq.com/a/20161116/037913.htm
“东营”过去是个小村庄

东营社区即东营村,隶属东营区文汇街道办事处。

东营市东营区东营村,这是年以后“东营”的冠名。

■从吴家营到东营、西营东营就是一个小村庄。

也正是这个小村庄,由于胜利油田的勘探开发,让“东营”驰名国内外,之后又成为山东省7地市之一“东营市”的冠名。

东营的成名过程,简单说就是“逐渐形成自然村庄一冠名自然地理区域冠名市级、区级行政区”。这一过程,从明代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历时多年。

据人们相传,唐贞观年间,李世民带领数万大军御驾亲征高丽,以徐懋公即李勣为军师,以尉迟敬德为先锋,浩浩荡荡进入山东,马不停蹄地来到渤海湾畔。令东征大军不曾想到的是,脚下是一片白花花的盐碱荒滩,远处是波浪滔天的茫茫大海。唐朝军队行军数月,粮草短缺,人困马乏,唐太宗便让军队寻找高地安营扎寨。莱州湾从东南到西北近百里海岸上,一溜排开了唐头营、王署埠、吴家营等营盘。

元末明初,几经战乱灾害,鲁北渤海湾一带更加荒凉。

为医治战争创伤,明朝政府实施“移民就宽乡”政策,山东成为重点移民地区。

据清道光六年()东营村《王氏纂修支谱》记载,明洪武二年(),王聪、王明、王睿兄弟三人随着移民潮流,从直隶枣强来到这里,在吴家营废墟高地上住了下来。

当时吴家营废墟前有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河沟,冬春枯竭,夏秋水流,是一条季节性很强的排水河沟。

同一时期由河北枣强县迁居乐安县邑北吴家营村的王五功、王五绩、王五勋兄弟三人,在河沟西南边住了下来,隔着河沟与王聪三兄弟相望后来王五绩迁居乐安县城北夏口村,王五勋迁居诸城县相州村。

随着时间推移,河沟两岸不断有移民来此聚居,逐渐形成了两个自然村落,当时合称“吴家营”。

久而久之,住在河沟两边的吴家营人,习惯性地把河东北岸的自然村落叫成了东吴家营,把河沟西南岸的自然村落叫了西吴家营。大约在清朝初期,民间便逐渐称吴家营为“东营”“西营”或“营里”。

但根据广饶县志记载,94年前,官方文书仍称吴家营,到94年后才改称为东营、西营西营社区现在隶属于东营区辛店街道办事处,常住户有08户,人。

全村姓氏以王姓为主,占总人口的65%,另有张、成、李、宋、刘、赵等姓。

东营社区隶属东营区文汇街道,有户,人,王姓、康姓为大姓。

时过境迁,吴家营的村庄名字早已不再被人提及,甚至已被人淡忘。可是,唐太宗李世民征东时曾驻扎过的东营、西营,却带着大唐风韵走进了新的时代。

“东营地区”的应运而生20世纪50年代

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甩掉“贫油国”帽子,迅速在全国进行地质勘探,寻找石油。年,地质部中原物探大队地震二队在东营村庄周围进行地震普查,发现了地下一个良好生油构造,后来被命名为华北渤海湾盆地济阳凹陷区“东营凹陷构造”。华北石油勘探处作为寻找石油的突破口,决定在“东营凹陷构造”上,打华北地区第八口基准井“华8井”。

“华8井”位于当时的广饶县辛店公社东营大队村庄东.5公里处。井位部署经石油部批准后,由钻井队承担钻井任务。

年底,钻井队伍来到东营村庄东华北石油勘探处东部的一片荒碱地,找到井位后安装下钻机可钻井用水成了问题。没有水开不了钻,时值寒冬腊月,打渔张引黄灌溉六干渠几乎没有流量,挖了一条沟从六干渠引水到井位,由于水量很小、沙碱土地干涸,水还没流到井位就渗没了。钻井工人只得人工挖出两口深达6米的咸水井,供水才有了保证。

96年月26日“华八井”终于开钻,4月6日获日产8.吨工业油流。因为这里钻出了石油,96年0月石油部决定华东石油勘探局与华北石油勘探处合并,组成新的华东石油勘探局,并专门设立东营办事处,领导山东省“东营探区”的石油勘探工作。正是从这时开始,“东营”已不再是一个小村庄的名字,在中国石油勘探领域由“东营凹陷构造”上升为“东营探区”。

年9月23日,在“东营探区”上打的营2井,获日产吨油流,为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油井。为纪念“东营探区”打出这一高产油井的日子,当时也为保密起见,胜利油田始称“九二三厂”。

年月2日,中共石油部党组向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家经委报送了《关于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的简要报告》,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山东广饶县东营地区”这样明确的地理概念,中共中央以中发(64)57号文件批转了这个报告。“东营凹陷构造”“东营探区”专用术语变成了“东营地区”从此,华北石油勘探会战在“东营地区”拉开了序幕。

随着石油勘探开发会战的深入开展,东营村一带逐步形成由石油会战指挥部和有关油田二级单位机关及后勤单位组成的矿区城镇,人们称之为油田基地。

当时,“基地”就是东营,说是到东营其实就是到油田“基地”。

年3月,为支援石油勘探开发会战,经中共山东省委批准,中共惠民地委决定成立中共惠民地区东营工作委员会和东营办事处,并设立商业、金融、邮电等机构,具体负责组织物资调拨、粮油食品供给、金融、邮电等后勤服务和保障工作。

年月25日,在胜利村构造上,钻井队打的坨井,发现了85米的巨厚油层,试油日产34吨,“胜利油田”始得名。

97年6月日,“九二三”正式更名为胜利油田。

年,北京石油学院也像头戴铝盔走天涯的石油工人一样,“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从繁华的北京城搬迁到了东营盐碱洼,校名改称“华东石油学院”,校址选在东营村庄以东3公里处。华东石油学院后来更名为华东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为国家石油勘探开发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东营”成为胜利油田的大本营,油田建设的道路管道、车站等,冠以“东营”名称的也越来越多,如东辛(东营至辛店)公路、东营火车站、东黄(东营至黄岛)输油管线,等等。伴随着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和中国石油大学办学规模的扩大,“东营”知名度越来越高,影响越来越大。

从此,“东营地区”已不再是东营村的狭小地域概念。

■山东省东营市的成立

为更好地服务胜利油田的生产建设,“地上服从地下”,促进黄河三角洲的全面开发,年8月22日,中共胜利油田委员会、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向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报送了《关于建立东营市的请示报告》,报告中对使用“东营”冠名作了说明,指出“东营”这个地名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全国皆知,故建议市的名称叫“东营”。是日,山东省人民政府以鲁政发()03文件上报国务院同年月0日,国务院以国函字()24号文件,正式批准了山东省人民政府的请示,划原惠民地区的垦利、利津2县,广饶县的4个公社,沾化县的4个公社,博兴县的个公社和3个大队,成立省辖地级东营市。

年8月30日,国务院以国函字()75号文件批复山东省政府请示,把广饶县划归东营市。

年0月5日,两千多名干部群众在胜利油田胜利会场集会,庆祝东营市的成立。东营市刚成立时辖东营、牛庄、河口3个区,广饶、利津、垦利3个县,有3个镇、55个人民公社、个生产大队。年撤社改乡、撤队改村。

年7月,牛庄区与东营区合并为东营区。

此后多次进行乡镇规模调整,撤、并了一些乡镇。至年,东营市辖东营、河口、垦利3个区,广饶、利津2个县,有2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82个居民委员会,78个村民委员会。

东营区是东营市的中心区,于年4月成立。98年7月牛庄区与东营区合并两区合并时曾一度提议冠名为“广利区”,最后还是定名为东营区。年,东营区辖牛庄镇、六户镇、史口镇、龙居镇4个镇,辛店、文汇、胜园、胜利、黄河、东城等6个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37个,村民委员会20个。总面积55.62平方公里,63万人口。

东营村位于东营区西城,从胜利石油管理局机关办公楼向北3公里,过广利河桥便是。东营村先后隶属于东营区辛店镇、泰安路办事处,年3月至今隶属于东营区文汇街道办事处,并由村民委员会转为居民委员会,现有居民户人,王姓、康姓为大姓,占总人口的,4/5强。

年,在老村东首建设了东营新村,安置居民户:5年实施了第一期村居改造建设惠民工程,9年又实施了第二期,安置居民户,居民居住条件有了大的改善。

东营村“红枪会”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今辛店街道一带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神树坡的杆子西营村的拳,东营的红枪杀薛团。”意思是说,神树坡的棍术和西营的拳脚在当时都是很有名的,东营的红枪会大战刘景良部队薛汝华团那事更是威名远扬。所说的神树坡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改名为红卫。

东营一带的村民为了抵抗军阀、土匪的扰乱,保卫村民的生命财产,就自发组织起了护庄自卫队,又叫“红门”,对外称“红枪会”,围绕各村建起了护庄围墙。遇有意外情况,击鼓为令,自卫队员立即手持长矛,身背大刀,一齐登上护庄围墙保卫自己的村庄。年,东营村的王士杰、王玉城在本村的王家祠堂内,召集村民重新组建了“红枪会”,因会员头戴黄纱布,所以又叫“黄纱道”。一两天内,积极参加的达多人,后来全村大多数青壮年都成了红枪会队员。

“红枪会”的主要活动是每晚给佛堂爷跪香火,每隔五日进行一次大礼拜。大礼拜就是全体会员都到坛场练功夫,戴着胸符,嘴里念着“刀枪不入”“嘿嘿咳咳”等,舞刀弄棒。虽然这些活动带着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他们有自己的行动纲领,一是保护村庄,保护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二是不许横行霸道的土匪和杂牌部队进村:三是到恶霸地主家开仓分粮,维持贫困村民的生活。

东营村的红枪会成立后的几年间,确实起到了保护村民的作用。驻扎在垦利县胜坨镇的杂牌军七团张家麟的部队,曾到东营村收粮逼款,但进村后看到红枪会的组织严密,纪律严明,没有声张便偷偷溜走了三里庄的成建基部队三天两头到附近各村收取苛捐杂税,但从不进东营、西营两村。

当时在东营一带活动外号叫“咧咧呱”的土匪头子,曾被“红枪会”捉住,绑到街上游行示众,鼓舞了民心。年7月,驻扎在利津一带的刘景良部队开到了东营村和西营村,催粮逼款,与东营村的“红枪会发生了冲突,但力量相差太悬殊,结果“红枪会”遭到了失败。

张志钦回忆“华八井百天会战”

年冬天,华北石油勘探处汽车队(利油田运输总公司前身)职工聚集在商河县沙河公社龙桑村两间平房里开会,要求早日把钻井队搬运到黄河入海口的东营村打勘探井。这次搬运路程远、路况差,有00多公里土路和几十公里蛮荒草原,天黑路难行,途中重新装车,天没亮,汽车队人直奔华7井场装车。那时不像今天,有二三十吨的大型吊车,有0吨、20吨的大型卡车,一次可以出动00多辆各式专用车搬完一口井。

年时,汽车大多是进口的,苏联停止供应配件,不少车缺配件在车场趴着睡大觉,而汽车队仅有3辆载重0吨太吐拉牌车,还常出毛病,而几辆载重4吨的进口吉斯和国产解放牌车,也经常坏。汽车少,车型小,要搬运一台几百吨大钻机和整个井队物资,那真是“小炉匠补轮船凑合着干”。

黄河南岸大坝原是走小推车、毛驴车的土路,雨淋水冲坑坑洼洼高低不平。汽车装的货重,跑起来左右颠动。钢板已断了几片又怕翻车,只得走走停停,还没毛驴车快。天黑了车队才到垦利民丰村,因为当时缺灯油,全村农家都黑乎乎的。

当时60多岁的马大叔听说去东营村打油井不知路,就自告奋勇地说:“前几年俺去过,我带你们去。可是那里没路,要在荒草滩走。”汽车走到离东营村约6公里处,遇到一块烂泥泛浆地段,两辆车陷了进去。朱振山、朱宝禄、庞玉景等人在党团员带动下,忍着饥饿疲劳,拿着铁锨去挖烂泥,有的去拔野草,有的抬千土,马大叔去南边村叫了几个小伙子帮忙推拉出了一辆,另一辆是运钻杆车,车胎陷得太深,只得把钻杆卸下,把空车弄出来后重新装车。汽车继续艰难前进,提前几天来到井场的李仲田队长等人远远看到车灯光,就拿手电筒指挥车队到“华八井”场,因井队发电机还没安装,所以井场一片漆黑,大伙卸车只得打开车灯照明。李仲田队长说:“你们太辛苦啦,到伙房喝点水,本月供给我们队的白面还有一点,我让炊事员擀成面条煮熟了,你们连汤带面一起吃,还有苞谷、高粱、地瓜面窝头、萝卜咸菜凑合着填饱肚子吧。”司机们实在太饿了,很快吃完饭,一些人去卸车,一些人在草棚房的地上东倒西歪地睡着了。连续一百天,没有节假日一月风雪肆虐,天冷路滑,汽车超重,损坏配件更多。

上级要求我们在大风雪前把每块上百公斤重的三角铁井架运到井场。六天六夜,我们吃住在驾驶室内,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地“连轴转”,汽车行驶在华七井至华八井之间时,蔡国祥妻子生孩子,但他几次路过家门都没时间回家看一眼;任希福妻子生病住院他没时间陪着;小赵家连连来电报催他春节回家结婚,他三次推迟;鲁德成棉衣破烂棉花外露,没缝扣子,腰里用一根麻绳捆着;刘长明、庞玉景、马洪春等人没时间理发,头发能梳小辫子,竟被人戏称为“黑毛女”;高明礼几个人有病没时间看,忍痛坚持…难忘的00天,没过春节假日,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没吃过一次舒服饭,没看过次电影,大多人体重直接减少0多公斤。一直干到96年2月26日,在黄河入海口荒原上,钻井队的钻机吼出轰隆声,东营村这块处女地上第一口发现井“华八井”开钻时,运输人看着高入云端的井架,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日夜盼望着华八井早日钻出油,终于到了4月6日见到了石油,老司机李传业拿出过年节省的半瓶山东白干酒给每人喝一小盅,庆祝在华北冀鲁豫三省找油5年终于成功年党中央发文组织全国石油人大会战,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在齐鲁大地为祖国又找到了一个大油田胜利油田。

来源:今日头条青藤视界

请添加以下客服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ingshizx.com/dyfc/78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