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东营美景
东营房产
东营医院
东营新闻
东营特产
东营生活

东营市发布人才新政40条营造尊才爱

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19日讯年5月19日,东营市召开东营人才新政新闻发布会,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东营人才工作打造黄河三角洲特色人才集聚高地的若干措施》(简称“人才新政”40条),对“双招双引”15条、“才聚东营”23条等政策进行了优化整合,新增或优化了36个政策点,留用了80个支持激励作用发挥好的政策点,删减了13个不适于继续实施的政策点,全面强化人才政策供给,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

东营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东营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袁永鹏介绍,“人才新政40条”具有精准聚焦、全面完善、优势突出三个特点,主要从优秀人才集聚发展、平台载体建设、人才创新创业保障、调动用人单位积极性、提升人才发展市场化水平、打造最优人才生态等六个方面进行创新突破。

优秀人才集聚发展方面

东营市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突出抓好高层人才、青年人才的吸引集聚,围绕重点人才队伍引育,制定10条34项支持政策,努力推动人才队伍扩规模、提质量。

对高层次人才

大幅提升政策标准,全力保障高层次人才开展技术攻关。将东营市“一事一议”引才政策标准,由万元提高到2亿元(参照徐春明院士标准)。对自主培育或引进的国家级、省级人才工程人选,给予最高万元经费支持。目前,在东营市入选1名国家级人才工程人选,经过国家、省、市三级政策叠加,最高可以拿到万元综合资助(国家万元、省万元、市万元)。东营市每年遴选10名左右黄河三角洲学者和30名左右黄河三角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分别给予每人最高50万元、万元,每个团队最高万元经费资助。每年设立不低于0万元的海外引智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引进使用海外人才,着力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

对青年人才

就业支持上,扎实推进“就选东营”专项行动、“青鸟计划”,定期举办“东营学子家乡行”“名校名企直通车”“企业招聘进校园”等大学生专场招聘活动,支持鼓励相关行业和产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专项岗位对接,全方位促进高校毕业生来东营市就业创业。今年以来,东营市开展了“百校千企”线上引才活动,接下来还要开展直播带岗,共拿出2万多个优质岗位,供青年人才选择。年内,东营市还要设立家以上市级见习实训基地就业见习(实习实训)基地,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来东营见习实习、择业就业。

生活支持上,对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聘用或自主创业的全日制大学毕业生,博士5年内给予每人每月0元生活补贴,硕士、本科生(高级技校或技师学院取得预备技师职业资格的毕业生)和大专生(高级技校或技师学院取得高级工职业资格的毕业生)3年内分别给予每人每月元、0元和元生活补贴(其中,属于“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生活补贴标准提高50%)。需要强调的是,这次政策调整,东营市积极适应企业引才用才需要,将大专生和高级技校或技师学院取得预备技师、高级工职业资格的毕业生纳入补贴范围,并且补贴标准(总额)达到了全省最高。同时,对全职在东营市企业工作或自主创业,且在东营市购买首套商品住房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双一流”高校本科毕业生,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5万元购房补贴;博士、硕士申请使用公积金贷款时,单方缴存和双方缴存的,最高贷款额度分别提高50万元和万元。总的来看,1名博士来东营市就业创业,最高可以拿到56万的补贴和万元的公积金贷款(截至今年1季度末,全市住宅均价为元),能够极大减轻在生活和购房的压力。

发展支持上,全力支持青年人才事业发展,在市级人才工程评选中,优先支持40周岁以下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每年遴选20名左右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年内给予每人每月元津贴。对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给予每人每月元生活补助,出站来(留)东营企业工作的,再给予每人25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依托渤海工匠学院开展“东营工匠”学制班培养计划,对企业青年技能人才进行培训培养,培育更多高技能人才。

此外,东营市还围绕本土高校毕业生留用、卓越工程师引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等制定系列政策,努力推动各类人才资源加速向东营市流动汇聚。

平台载体建设方面

重点围绕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双创”平台、市校合作平台、“人才飞地”等5类平台,制定5条18项支持政策,着力构建体系完备、支撑有力的人才体系。

对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

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提出实施“引领型平台建设计划”,围绕东营市重点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市、县区共建一批由顶尖人才领衔、承接原始创新的高能级平台,打造高技术研发和产业培育的核心载体。对纳入“引领型平台建设计划”的平台载体,5年内,给予每年不低于万元综合资助。

对技术创新平台

根据不同平台级别和类型给予奖补,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分别给予万元、5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备案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经绩效评价,优秀的新型研发机构,给予10万元后补助支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每招收1名博士后人员,给予10万元经费补助。

对“双创”平台

突出对作用发挥情况的评价,对新创建的国家级、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创业园区(孵化基地)、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创客服务中心),根据平台类型和级别,给予最高万元补助,并根据绩效评价情况,给予最高万元的绩效奖补。新获批建设的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根据建设绩效,给予最高0万元补助。

对市校合作平台

按“一事一议”政策落实经费补贴,支持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世界强企业、“国字号”名企在东营市设立或共建研发总部或研发机构。对“人才飞地”,对东营市企业在市外设立的独立研发机构,研发成果在市内转化的,给予最高万元补助。同时,“人才飞地”全职聘用的人才,视同在东营工作,享受相关政策待遇。

人才创新创业保障方面

重点围绕资金支持、创业大赛、创新奖励、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探索创新,制定5条15项支持政策,着力解决人才人才创新创业后顾之忧。

在资金支持上

针对人才创新创业缺少经费和启动资金的问题,每年安排不低于万元的人才创新创业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取得标志性成果的青年人才和创办科技型企业的领军人人才。

在项目选拔上

打造“创业东营·共赢未来”创业大赛品牌,选拔一批优秀创业人才(团队)和原创性、引领性高科技项目,择优纳入黄河三角洲产业领军人才支持。

在创新奖励上

重奖科学技术奖获得单位和人员,对国家、省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根据不同奖励类别,给予万到0万元奖励

在成果转化上

积极抓好发展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支持培育,对新增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补助。高校院所、企业等开展技术转移转化活动的,根据技术合同金额按比例给予补助。

调动用人单位积极性方面

围绕激发企业、事业单位2类重点用人主体活力,制定7条15项支持政策。

对企业

重点从减轻企业用才成本和支持企业自主引才上着力。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全职引进的重要科研项目或产业化项目技术负责人,按引才费用的10%给予最高30万元补贴,每家企业每年最高补贴万元。每年遴选确定5家左右重点支持企业,分别给予1个黄河三角洲产业领军人才工程配额,支持其自主评价,面向海外、市外全职引进急需紧缺产业人才。

对事业单位

重点在灵活引才用才上探索。对高校、科研院所公开招聘高级专业技术岗位人员或博士,实行“自主组织、事后备案”。完善编制周转使用制度,已满编的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或博士,可申请使用专项事业编办理入编。通过专项事业编,招聘部分博士或“双一流”高校硕士,挂职到我市企业、平台或园区创新创业,服务满三年后,按照“双向选择”原则,确定回事业单位安置或留企业继续工作。

提升人才发展市场化水平方面

重点从完善市场化人才工作网络、支持人力资源产业发展、强化人才发展金融支持等方面,制定5条17项支持政策,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对完善市场化人才工作网络

积极探索人才工作市场化路子,成立市人才发展集团,支持各县区建立市场化运营的人才服务机构,构建市县联动的人才服务网络。选聘30名左右高水平“招才大使”,每年给予最高10万元招才经费和最高30万元活动举办经费。对引智工作站,给予5—10万元奖励。对成功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的中介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

对支持人力资源产业发展

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分别给予万元、万元奖励。对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引进的海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按照对我市经济社会贡献评估绩效,按照“一事一议”的原则给予支持。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我市设立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的,提供3年免费办公场所。

围绕强化人才发展金融支持

重点调动社会资本对人才发展的支持作用,放大“人才贷”产品效应,扩大“人才贷”风险补偿资金规模,引导金融机构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信用贷款。将科技成果转化贷款单户企业规模扩大到万元。探索开展“人才投”“人才保”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

打造最优人才生态方面

从人才服务、联系专家、荣誉激励等方面着力,制定8条17项支持政策,全力营造尊才爱才用才留才的人才发展氛围。

人才服务上

重点解决好人才关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dongyingshizx.com/dymj/129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